欢迎访问中国普法网

中国普法网

中国普法网 > 律师入门 >

最高院大法官:认罪认罚案件不可以由于被告人上诉、检察机关就此抗

www.jdcjj.com 2024-10-16 刑事辩护

凝聚共识 推进认罪认罚从宽规范深入有效推行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二级大法官 沈 亮

健全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规范,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一项重大改革部署。从全国法院来看,认罪认罚从宽规范总体运行平稳有序,案件数目、比率稳步上升。2020年,全国法院审结认罪认罚案件79.5万件,占同期审结全部刑事案件的71.3%,审判质效明显提高,在依法准时惩治犯罪、加大人权司法保障、优化司法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获得了显著效果。

同时,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个别把握不够到位、协调不够顺畅的问题。认罪认罚从宽规范,是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刑事司法规范的重大革新,是贯穿侦诉辩审各环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进步健全。

准确把握认罪认罚从宽规范适用重点和原则

试点启动前期调查时,曾有一些同志对认罪认罚从宽规范存在顾虑,担忧会出现证据把关不严、量刑把握不准、宽严繁简失当、放任犯罪乃至导致错案等问题。为此,“两高中三年级部”在先后颁布的《关于在部分区域拓展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规范试点工作的方法》《关于适用认罪认罚从宽规范的指导建议》和最高人民法院在有关工作部署会中反复强调,贯彻认罪认罚从宽规范,必须要准确把握适用重点,一直坚持宽严相济、坚持罪责刑相适应、坚持证据裁判、坚持公检法三机关配合制约四项原则,为认罪认罚从宽规范的稳妥推进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有力保障。深入落实认罪认罚从宽规范,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分歧,都要准确把握适用重点和适用原则,确保案件审判政治成效、法律成效和社会成效相统一。

要准确把握适用重点。对于相对轻罪的案件及一些过失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社会风险不大且案情明了,拥有从宽条件的,要用好使足认罪认罚从宽规范,促进涉案矛盾准时解决和社会和谐稳定。对于紧急风险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严重干扰人民群众安全感的案件,对于社会常见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敏锐案件,对于被告人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的案件,该重判的要坚决依法重判,决不可以不加区别、简单一律从宽。对于案情复杂或者蕴藏着复杂原因的案件,不可以简单化处置。

要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认罪认罚从宽规范,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化、规范化。要区别不同性质的犯罪,实行不同对待,该宽则宽,当严则严,确保宽严有据、宽严得当。需要强调的是,对于认罪认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法律规定是“可以”依法从宽处置,要依据事实和法律综合考量,防止片面从严、一味从宽两种错误倾向。对于犯罪性质恶劣、情节后果紧急,认罪认罚不足以从轻处罚的,需要依法严惩。对于当事人自行达成和解谅解的案件,人民法院也要认真审察,具备前述紧急情节的,严格依法处置。

要遵循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对认罪认罚的被告人量刑,要依据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害处程度,综合考虑认罪认罚的具体状况,依法确定是不是从宽及从宽幅度,确保量刑与罪责大小相匹配,宽严适度、罚当其罪。一方面要看罪行的紧急程度。对罪行较轻、人身危险性较小的初犯、偶犯,从宽幅度可以大一些;罪行较重、人身危险性较大的,与累犯、再犯,则要依法从严学会。其次要看认罪认罚的主动性、准时性、稳定性、全方位性,是不是确有悔罪表现,与对司法机关准时侦破案件有哪些用途,来决定从宽的具体幅度。对于检察机关提出的量刑建议明显偏离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影响法律统一适用的,即使被告人、辩护人和被害人没提出异议,人民法院也应当认真审察、依法裁判,确保量刑公正,维护法律权威。

要坚持证据裁判原则。坚守“事实了解,证据确实、充分”的法定证明标准,无论被告人认罪与否、刑罚轻重,都应当适用统一证明标准,不可以由于被告人认罪,就减少证明标准,对本应疑罪从无的案件按认罪认罚从宽简单处置。同时,也要预防对本可定罪的案件,因办案职员工作不到位、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不高,而随便作为疑案处置或者在量刑上留有空间,放任犯罪分子。应该注意把握被告人认罪对取证、举证、认证的影响,一方面,认罪口供是定案的直接证据,真实、自愿、合法的口供,可以大大增强内心确信;其次,也不可以单靠口供,该补查的不补查,该把关的不把关,预防出现过分倚重口供定案的现象。

要坚持公检法三机关配合制约原则。公检法三机关之间分工负责、互合适合、互相制约,是国内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准确有效实行法律的基本保证。贯彻认罪认罚从宽规范,公检法三机关配合制约的关系没变化,控辩审三方的职能配置和诉讼格局没变化,人民法院对案件水平审察把关的职责需要没变化。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仍是由公检法三机关分别依法行使,定罪量刑作为审判权的核心内容,具备专用性,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仍然是程序职权,是不是适合、是不是采纳,要由人民法院依法裁判。

各级人民法院要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刑事审判职责,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加大配合、健全制约,严格依法办案,切实把好事实证据关、法律适用关、审判程序关,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有罪的人遭到公正惩罚。

积极推进认罪认罚从宽规范依法有效推行

认罪认罚从宽规范,是公正高效司法的“中国策略”,是刑事司法范围落实全方位依法治国、完善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各级人民法院要立足审判职能,把握正确方向,凝聚各方力量,积极推进认罪认罚从宽规范依法有效推行。

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方位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多次强调,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紧紧抓住公正司法这条生命线,叫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有更多获得感。深化认罪认罚从宽规范改革,要牢牢把握公正司法、司法为民工作主线,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正义新期待新需要为基本取向,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要牢牢把握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规范进步方向,这是严格公正司法的势必需要,是达成“努力叫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觉到公平正义”工作目的的势必需要,是规范行稳致远、获得预期效果的根本保证。

切实履行法定审判职责。发挥好刑事审判对侦查起诉的制约引导用途,发挥好人民法院维护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把关用途,从事实认定、证据采信、定罪量刑、程序适用等方面,严格依法进行审察,确保每个认罪认罚案件依法公正处置。

一是严格规范诉讼程序。准确把握速裁、浅易程序适用条件,防止一味从“简”求“快”。健全速裁程序运行机制,北京、西安、青岛等地探索的全步骤简化模式,天津、南京等地打造的“一步到庭”模式,都是有益尝试,各地法院可以互相借鉴学习,继续整理、探索健全,强化职能衔接,提高办案质效。要落实庭审实质化,发挥庭审对查明事实、保护诉权、公正裁判的决定性用途,尤其是要重点对认罪认罚自愿性、真实性和定罪量刑重点事实、重点证据进行审察核实,防止庭审流于形式。发现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被告人不再认罪认罚,依法应当转换程序的,要准时转程序审理。

二是健全案件审理机制。全方位审察认罪认罚案件事实的真实性、被告人认罪认罚的自愿性、程序适用的正当性和量刑建议的适合性。健全量刑建议审察机制,对于检察机关提出的量刑建议,人民法院既要充分尊重,又要严格依法审察;对于事实了解,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罪名准确,量刑建议适合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采纳;对于量刑建议明显不当的,应当告知检察机关调整,检察机关不予调整或者调整后仍然明显不当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准时作出判决。

三是切实保障当事人权利。要充分保障被告人的各项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与司法行政机关加大协调,支持值班律师依法履职,保障被告人获得准时、充分、有效的法律帮助,确保其了解法律后果、自愿认罪认罚。上诉权是被告人的基本诉讼权利,要切实予以保障。对于被告人认罪认罚后又提出上诉的,二审法院要坚持全方位审察,区别不同情形,严格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分别作出裁判。对于原判认定事实和适使用方法律正确、量刑适合的,应当裁定驳回上诉、保持原判,不可以仅仅由于被告人上诉、检察机关就此抗诉,就觉得一审判决确有错误、量刑不当而改判加重刑罚。同时,也要保障被害人的有效参与,充分听取其建议,将双方是不是达成调解和解等作为量刑的要紧考虑原因,依法保护被害人权益。

协同有效发挥规范功能用途。认罪认罚从宽规范推行,涵盖实体、程序、工作机制多个方面,涉及公检法司等多个部门,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非常强的工作。改革启动以来,各地法院紧紧依赖党委政法委领导,协调解决工作难点,获得了积极效果。如江苏、辽宁等地法院协调有关部门,专门颁布建议,细化量刑建议形式、说理、调整的规范和程序,规范认罪认罚案件办理协作、信息通报机制,推进工作有效拓展;杭州、福清等地探索值班律师转任辩护人机制,对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被告人,指派值班律师提供辩护服务,提高法律援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越深入,越应该注意协同。各级人民法院要进一步加大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部门的交流协调,增强共识、凝聚合力,切实解决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更好发挥认罪认罚从宽规范的功能用途,为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公平正义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转自人民法院报}

Tags: 刑事案件

热点排行
热门推荐
热门城市
安徽 北京 北海 长春 长沙 成都 大连 东莞 大理 福建 福州 广东 广西 贵州 贵阳 广州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海南 合肥 杭州 吉林 江苏 江西 昆明律师 辽宁 兰州 宁夏 南京 南宁 青海 上海 山西 山东 四川 陕西 沈阳 苏州 深圳 天津 唐山 无锡 威海 武汉 厦门 西安 云南